近期,基建投资再次扛起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大旗,一大波重点建设项目清单与基建补短板计划相继出台。
据媒体报道,有超7100亿元的重大建设项目发布了最新动态,包含了公路、铁路、地铁、水利电力、机场五大类。
基建投资力度的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对砂石等建设原料的需求,根据数据统计,中国每年砂石骨料用量约200亿吨,在基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个数据有望被不断刷新。
建筑工程对砂石的需求逐年增长,河流、湖泊总体来砂量却持续减少。
河砂自然生产速度慢,若忽视此自然规律,长期过度开采会造成河床高低不平、河流走向混乱、河岸崩塌、河堤破坏,严重影响河势稳定,威胁桥梁、涵闸、码头等涉河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影响防洪、航运和供水安全,危害生态环境。
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近几年来,国家正在逐步加大河砂禁采、限采力度,在此背景下,河砂的市场供应难以得到充分保证。

那在这样的现状下,该如何解决如此大规模的砂石需求呢?
01 大量进口外国河砂
在国内河砂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开始进口砂石,希望借此缓解供需差别。
据媒体资源整理,2019年多批进口砂输入中国:
2019年2月,5.56万吨马来西亚进口黄砂入港;
2019年3月,装载6200吨天然进口砂的菲律宾货船在码头停靠清澜港;
2019年8月, 2.2万吨、4.2万吨马来西亚进口砂分别到港靠岸。
难道平衡砂石供需只能靠进口了么?未必。
进口砂石也是自然资源开采而来,在全球砂石需求量都猛增的今天,靠自然力量缓慢形成的河流、湖泊来砂量终究无法长期连续满足大量的开采需求,虽可暂缓压力,但不能维持供需平衡。
此外,进口河砂价格高、运输期较长、物流费用高,同时要缴纳一定的清关费、税费等,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过度依赖进口河砂并非良策。
02 生产机制砂
除了进口河砂这一方案,更多企业在砂石质量标准逐步提高、机制砂质量可控和产量高的科技优势的多重作用下,看到了机制砂的发展前景。
原料来源广泛、节能环保
除了爆破开采山石和挖掘河卵石等方式取得机制砂原材料,原料还可来源于一些固体废弃物,圆锥破,包括建筑垃圾固废和矿山尾矿固废。
一般而言,机制砂生产可采用固定式或移动式生产,针对不同项目特点,生产方案不同。
例如,针对城市建筑垃圾,可优先采用移动式生产方案,移动破碎站机动灵活,可对物料进行接近处理,能大程度降低物料运输费用和基础搭建成本。
此外,通过将废弃物加工成高品质再生骨料,既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又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质量稳定、品质可控
机制砂是原料经专用的破碎设备破碎后产生,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保证了机制砂产品的质量稳定、可调、可控,并且可以根据工程的需要进行颗粒级配、细度等相关参数的调整,相比河砂具有更好的工程适用性。